焦點訪談:北斗導航,更廣更精更強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茫茫夜空,星耀北斗。今年11月19日,星空中又多了兩位中國成員,這就是兩顆北斗三號衛星。高大上的北斗衛星,其實很接地氣。比如,在沙場點兵的檢閱場、在風馳電掣的動車組上、在應急救援的車輛上、在形影不離的手機里,等等,都有北斗大顯身手,可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么,這兩位北斗新成員的升空,又意味著什么?
在這兩顆衛星發射前不久,記者來到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地探訪。
緊鄰衛星和上面級旁邊的一個大型車間擺放著運載火箭的整流罩。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胡煒告訴記者,這個整流罩是比較大的,柱段的直徑是4.2米,高度可以到9.4米,是目前火箭使用中規模比較大的了。
衛星和上面級安裝進整流罩相當于穿上盔甲,轉運至發射塔架與運載火箭箭體動力部分對接,調試過后就會適時發射升空,執行導航任務了。
據了解,這兩顆衛星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在整個北斗導航星座系統里還有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傾斜地球軌道衛星,目前我國發射升空的北斗衛星已經達到43顆。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北斗導航采用的是混合星座系統,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2000年,北斗一號系統建成,雖然只有兩顆星,但已經實現了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的從無到有,獨創了定位體制。
此后,中國又用8年時間,建成了由14顆衛星組成的北斗二號系統,于2012年底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從根本上擺脫了中國對國外導航系統的依賴。
2009年中國開始建設北斗三號全球系統。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介紹:“2009年,專門安排了關鍵技術的攻關,同時由試驗衛星來進行試驗驗證。從2017年我們11月份發射的第一組MEO衛星上,已經配置了北斗三號星間鏈路的一些設備。”
根據國家統一部署,按照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全球系統三步實施組網。今年3月,由8顆北斗三號衛星組成的全球組網最簡系統建成。隨著剛剛發射的這兩顆衛星升空入網,2018年底,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全球組網基本系統即將開通運行。
作為國家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北斗工程的研制與建成對于我們國家又意味著什么呢?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表示:“它是很關鍵的一步,這就是形成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基本服務系統。”
國之重器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楊總介紹,我們國家的北斗工程建設用20年走完了其他國家40年走過的歷程。
而多年來,他們秉承中國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航天“三大精神”,也逐漸歷練鑄造了自己研發制造團隊的“北斗精神”,這就是: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現在的北斗三號衛星和北斗二號相比,壽命、信號性能和定位精度明顯提高。比如,它搭載的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300萬年誤差只有1秒。而世界獨有的混合星座設計,更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在這里還要特別強調,現在北斗三號的所有部件和核心器件已經達到100%國產化,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表示:“我們北斗從設計初期就是把國產部件、器件的國產,作為我們工作的目標。”
一方面大力開展協作攻關,加大部件和核心器件的國產化進程,一方面北斗組網的任務又異常艱巨繁重。在某型衛星研發過程中就遇到了一件讓他們深有感觸的事。
王平說:“當時試驗發射的時候,行波管放大器,有一陣子國外對我們禁運了,當時說是受政府的管制,現在不能給你。”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說:“就是那個時候,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受到打擊。提前我們就部署國產化的單位,在進行攻關。我們的有些單位產品已經做出來了,我們經過測試和試驗,完全能夠滿足要求。”
實際上,北斗工程研發建設隊伍,有300多家單位,8萬多人員,集中了全國優勢科研力量,早已形成“全國一盤棋”,通力協作,攻堅克難的大格局。
行波管是衛星的重要核心部件,雖然未雨綢繆,經協作攻關已經國產化,但真正要在衛星上使用,仍會承擔很大風險,真正決策還需要勇氣和擔當。
這種勇氣和擔當還體現在研發過程的方方面面。在北斗三號去年第一發衛星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蓄電池電壓微小誤差的小插曲。
測試發現,蓄電池組當中的一個單體電池每十天電壓會有一毫伏多的增加,而根據設計,電壓差增加到一定限額蓄電池也會自動進行調整,不會影響運行。
當時有爭議,設計師認為這個在合格范圍內,但是大家很糾結到底是要不要處置。
王平說:“不能帶著任何疑點上天,那對整個工程是不負責任的,所以最后還是下決心,堅決要換。”
就這樣,他們又重新打開太陽翼,卸下艙板,換下有隱患的蓄電池組。加班加點,依然按照原定進度完成了全部工作,給衛星又多了一份安全的保障。
謝軍認為:“實際上中國的北斗系統的發展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線,技術路線和發展路線,同時對世界衛星導航的技術體系也貢獻了中國的智慧。”
2017年11月5日,體檢完全合格,不帶任何隱患的衛星成功發射。直至今年11月19日,一年之內19顆北斗衛星升空組網,而且這是在發射場的衛星試驗人員比以往減少了近一半、在發射場的時間縮短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之下創造的中國速度。他們的工作狀態和艱辛付出可想而知。
作為北斗三號導航衛星總指揮,年過五十的遲軍已經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大半年沒有回家了。
80后柴智淵是北斗三號衛星計劃助理,最近三年的除夕夜都和大家一道在崗位上度過,日常的調度會通常由他來主持。
80后傅晶,是北斗三號衛星電測指揮。他的團隊被稱為衛星地面驗證的最后一堵墻。
試驗隊員手機里存儲的照片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食堂離工作場所雖然只有幾百米遠,工作緊張時崗位連軸轉,他們就在測試間旁邊的臨時休息室吃盒飯;半夜崗位不能離開人,他們就臨時搭起行軍床輪流休息。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記者聽到了很多讓人動容的故事。一位三年級小學生以“我的爸爸”為題寫了一篇作文。他的父親是一名火箭設計師。結尾時小朋友想了兩個結尾,一個是長大也做航天人,一個是想讓爸爸陪陪我、抱抱我。最后他在作文中寫到:我覺得爸爸工作非常勞累,還很敬業,很少有時間陪我,我希望爸爸能多陪陪我,這讓我想起來幼兒園的一首歌“愛我你就陪陪我”。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電測指揮傅晶說:“鐵軍怎么鑄造起來的?就是我們憑著對國家、人民負責任的心態,對這份事業負責的心態來去支撐。”
謝軍說:“不但航天領域要這樣,北斗系統要這樣,很多地方都需要這樣的,作為一個國家,作為在整個世界中間成為一個對世界有貢獻,有責任的一定要自主創新,這是核心。”
現在,北斗系統應用產品已進入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底,我國將建成北斗三號衛星導航基本系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高精度RTK差分定位服務;2019年至2020年,中國還將發射十多顆北斗三號衛星,屆時,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可用上北斗提供的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以北斗為核心的綜合授時定位體系。
更多相關
徠卡全站儀船舶行業解決方案
一、方案概述 徠卡船舶測量解決方案是由徠卡專業的全站儀搭配徠卡本地化團隊開發的造船助手組成,是徠卡針對于船舶行業的相關造船企業在船舶建造過程中對船體構件進行分段測定、分析,附加計算、點位檢測、...
明察地殼毫末之變——探訪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
青藏高原是升了還是降了?周邊國家發生的大地震,對我國有哪些影響?臺風到來前后,大氣中的水汽變化大嗎?大災發生之前電離層是否有變化?山體滑坡變形與氣象因素有多大的相關性?…… 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首...
千尋X30單北斗RTK:開啟高精度定位的"中國芯"時代
千尋X30單北斗RTK:開啟高精度定位的"中國芯"時代引言:北斗自主化的里程碑之作在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三周年之際,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正式發布X30單北斗RTK接收機...
徠卡全站儀維修 常見故障及解決辦法 南京環球測繪
徠卡全站儀一直以其優秀的性能和穩定的質量享譽全球。它在土木工程、地質勘探、建筑設計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成為工程師們信賴的合作伙伴。徠卡全站儀是一種測繪儀器,用于測量土地、建筑物和其他物體的三維坐標。...
科力達120防爆型三維激光掃描儀在煤礦的應用與優勢
科力達120防爆型三維激光掃描儀在煤礦的應用與優勢煤礦行業作為高風險作業環境,對安全監測、災害預防和高效生產有著極高要求。傳統的測量手段(如全站儀、測距儀等)在復雜、危險的井下環境中存在效率低、精度不...
白芝勇:用點線繪就精密測量人生
日前,在北京地鐵12號線2標項目工地,來自地鐵建設一線的100多名建設者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老師”。他就是中國中鐵一局五公司精密測繪公司測量高級技師白芝勇。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白芝勇近一段都奔忙于基...
【新品推薦】中緯互聯網全站儀ZT10i
ZT10i是將傳統全站儀(TPS)與互聯網(Internet)技術相融合,兼顧傳統全站儀成熟的技術優點,創新融入互聯網技術,開創國內首款上市互聯網全站儀。 互聯網全站儀 國內首創: ...
中緯ZG30AI 視頻RTK 以舊換新
中緯ZG30RTK作為一款集卓越性能與智能應用于一體的高精度定位設備,正以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創新的服務模式——"以舊換新",為測繪工作者...